最新目录

烧结烟气脱硝工艺探讨(4)

来源:烧结球团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目前,国内应用的活性焦(炭)干法烟气净化技术主要为两类:一类采用单级多室结构吸附塔;另一类采用二级错流式吸附塔,其活性焦床层不分室。两种类

目前,国内应用的活性焦(炭)干法烟气净化技术主要为两类:一类采用单级多室结构吸附塔;另一类采用二级错流式吸附塔,其活性焦床层不分室。两种类型吸附塔的脱硝效率差异较大,单级结构吸附塔脱硝效率约50%,而二级床结构吸附塔脱硝率可达70%。两种塔形结构原理图见图2。

图2两种塔形之所以存在脱硝率差异,主要是由于活性焦脱硝反应原理决定的,当氨气喷入塔内时,除与活性焦发生催化还原反应外,还会与烟气中的SO2发生副反应,即:

2NH3+SO2+H2O = (NH4)2SO3

NH3+SO2+H2O = NH4HSO3

烟气中SO2的存在对于活性焦工艺的脱硝效率具有不利影响,研究机构针对烟气中SO2浓度对活性焦脱硝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实验,实验结果见图3。可见,烟气中SO2浓度越高,脱硝反应越受到抑制,脱硝率越低。

由于二级床结构吸附塔,将喷氨点设置在过渡气室,烧结烟气通过一级床时,大部分SO2被脱除,过渡气室内为SO2浓度控制在300 mg/Nm3以下,因此,当烟气通过二级床时能够获得更高脱硝效率。

目前,国内大部分烧结机烟气中NOx浓度处在250~300 mg/Nm3区间,也就是说,为达到100 mg/Nm3排放限值,脱硝效率至少应在60%以上,因此,从烧结机烟气达标排放的要求来说,二级床结构吸附塔更符合市场需求。

另外,目前国内正在研发可以实现80%以上脱硝率的活性焦产品,一旦成功将对活性焦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
图2两种吸附塔结构形式原理图

图3SO2浓度对活性焦脱硝效率的影响实验曲线

4 湿式吸收脱硝技术

湿式吸收法脱硝技术适合于湿法脱硫装置改造,该技术通过向吸收液内加入气相或液相的反应药剂,使湿式吸收过程达到同时脱硫、脱硝的效果,按照目前湿式吸收技术的发展,氧化吸收和络合吸收两种工艺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脱硝率。

由于NO在水中或碱液中均不被吸收,而NO2易溶于碱液,所以氧化吸收法利用该原理,用强氧化剂将烟气中的NO转化为NO2,NO2再与碱性吸收液反应生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。由于NO向NO2转变的反应动力要求较大,必须使用强氧化剂方能实现,因此氧化剂的选择和制备是氧化吸收脱硝技术的核心内容。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氧化剂有NaClO2、臭氧、H2O2等。强氧化吸收工艺一般可获得80%以上的脱硝效率,但受强氧化剂在制造成本高、储存及使用的安全性、酸性废液难以处理、氯酸对设备的腐蚀等因素的影响,目前该技术在烧结烟气治理方面的应用还处在研究、试验阶段,未得到大范围推广。另外,国内一些环保工程公司、研究机构目前也在研究与CFB循环流化床工艺相配合的强制氧化脱硝工艺,该工艺与湿式氧化吸收工艺类似,也是利用强氧化剂将NO氧化为NO2,而后使得NO2被Ca(OH)2经过三相反应吸收,来达到脱硝的目的,目前该技术正在推广。

络合吸收法利用液相络合吸收剂同烟气中的NO反应,增大NO在水中的溶解性,从而使NO进入液相,并与吸收液反应进而完成脱硝。目前,开展研究较多的络合吸收剂主要有硫酸亚铁和Fe(II)-EDTA。络合吸收法脱硝是直接将络合剂加入到湿法脱硫浆液内,不需要大规模改造已建的湿法脱硫装置就可以实现同时脱硫、脱硝,改造成本低,适合应用于已建湿法脱硫装置的烧结机。

另外,由于烧结烟气中O含量较高,达到约16%,铁离子易被氧化,实际操作中还需向溶液中加入抗氧剂或还原剂,该技术目前也大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,离工业应用尚有一定距离,该技术在实验中能够获得70%以上的脱硝率。

5 结语

钢铁烧结、球团工业实施烟气脱硝工程已势在必行,按照标准修改单中排放限值要求,烟气脱硝装置应至少达到60%以上的脱硝效率方能保证达标,这也成为当前阶段选择烟气脱硝工艺的基本条件。结合目前国内脱硝技术条件,采用低温SCR脱硝技术更适合于已建脱硫设施改造项目;而活性焦(炭)协同净化技术能够同步去除烟气中的多种污染物,运行成本低于组合式脱硫、脱硝工艺,综合效益更优,新建项目及现有装置改造均适用。而湿式吸收脱硝技术对于现有湿法脱硫系统来说改造成本最低,脱硝效果较理想,但装置系统的运行稳定性,脱硝剂的性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,并需在此基础上加快开展工业应用,方能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。

文章来源:《烧结球团》 网址: http://www.sjqtzz.cn/qikandaodu/2021/0709/532.html



上一篇:标准化引领烧结球团转型升级
下一篇:烧结纳米银做芯片封装互连层的研究综述

烧结球团投稿 | 烧结球团编辑部| 烧结球团版面费 | 烧结球团论文发表 | 烧结球团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烧结球团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